含“翁”的成语(26个)

4057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含“翁”的成语(26个)

本文整理了不倒翁、塞翁得马等含“翁”的成语26个,其中“翁”结尾的成语9个,“翁”在中间的成语17个,包括成语的解释、出处和示例等。

“翁”结尾的成语

【第1句】:不倒翁[bù dǎo wēng]

【解释】形似老人的玩具,上轻下重,扳倒后自己能竖立起来。现多用于讽刺巧于保持自己地位的人。

【出处】清·赵翼《陔余丛考》第三十三卷:“儿童嬉戏有不倒翁,糊纸作醉汉状,虚其中而实其底,虽按捺旋转不倒也。”

【示例】三十四年不倒翁,朝秦暮楚一时雄。 ——柳亚子《咏史四首》

【第2句】:阿姑阿翁[ā gū ā wēng]

【解释】阿:名词的前缀。姑:丈夫的母亲。翁:丈夫的父亲。指公公婆婆。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既能如此,你我两个,便学个不痴不聋的阿姑阿翁。”

【示例】现代女性最不愿与阿姑阿翁生活在一起。

【第3句】:阿家阿翁[ā jiā ā wēng]

【解释】阿:名词的前缀。家:通“姑”,丈夫的母亲。翁:丈夫的父亲。指公公婆婆。

【出处】唐·赵璘《因话录》第一卷:“谚云:不痴不聋,不作阿家阿翁。”

【示例】俗话说:“不痴不聋,不作阿家阿翁”,作为父母就是难得糊涂。

【第4句】:失马塞翁[shī mǎ sài wēng]

【解释】比喻因祸得福的人。

【出处】《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我家虽不宽余,也还可以勉强温饱,都因我无端的官兴发作,几乎弄得家破人亡;还仗天祖之灵,才幸而作了个'失马塞翁’。”

【第5句】:戛釜撞翁[jiá fǔ zhuàng wèng]

【解释】戛:敲击;釜:陶器;翁:通“瓮”,陶器。敲打锅子,碰撞陶器。比喻粗俗的音乐。

【出处】清·陈廷焯《白雨斋诗话》第六卷:“粗心人读之,戛釜撞翁,何由识其真哉!”

【第6句】: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bù chī bù lóng,bù zuò ē jiā wēng]

【解释】指作为一家之主,对下辈的过失要能装糊涂。

【出处】钱钟书《围城》:“人全贪小利;'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就算了罢。”

【第7句】:不痴不聋,不做家翁[bù chī bù lóng,bù zuò jiā wēng]

【解释】指作为一家之主,对下辈的过失要能装糊涂。

【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第224卷:“鄙谚有之'不痴不聋,不为家翁’,儿女子闺房之言,何足听也?”

【示例】不痴不聋,不做家翁,我们还是装糊涂吧。

【第8句】:主人翁[zhǔ rén wēng]

【解释】当家作主的人。

【出处】邓小平《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我们热诚地希望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都以主人翁的态度,关心国家大事。”

【示例】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37章:“因此,很多人对煤矿没什么主人翁感。”

【第9句】:无父挝翁[wú fù zhuā wēng]

【解释】挝:打;翁:指岳父。妻子的父亲已过逝,可是人却说他打岳父。比喻无故受人诽谤中伤。

【出处】《东观汉纪·第五伦传》:“尝见,上曰:'闻卿为使,挝妇翁,不过从兄饭,宁有之邪?’对曰:'臣三娶妻,皆无父。’”

“翁”在中间的成语

【第1句】:塞翁得马[sài wēng dé mǎ]

【解释】比喻得失无常,祸福相倚。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十五卷:“塞翁得马非为吉,宋子双盲岂是凶。祸福前程如漆暗,但平方寸答天公。”

【示例】精神乏,安心要把驴儿跨,又谁知塞翁得马,塞翁得马。 ——清·李渔《比目鱼·耳热》

【第2句】:鹬蚌相持,渔翁得利[yù bàng xiāng chí,yú wēng dé lì]

【解释】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蚌方出曝……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

【示例】我们要记住“鹬蚌相持,渔翁得利”的道理,不能让他享渔人之利。

【第3句】:醉翁之意[zuì wēng zhī yì]

【解释】之:的;意:意趣。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出处】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示例】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八回:“仇五科说:'翩翁是醉翁之意罢了。’”

【第4句】: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yù bàng xiāng zhēng,zuò shōu yú wēng zhī lì]

【解释】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处】蔡东藩《唐史演义》第三回:“俟关中平定,据险养威,看他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也不为迟呢?”

【第5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sài wēng shī mǎ,yān zhī fēi fú]

【解释】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同“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出处】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祸福》引《病玉缘》剧:“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你眼前不信俺的话也罢,到了日后,才觉得俺不是说笑话哩。”

【示例】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如果能够调动一个缺,真正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了。”

【第6句】:渔翁之利[yú wēng zhī lì]

【解释】犹言渔人之利。

【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一回:“甲午为日本侵我东三省,俄、德出为调停,借收渔翁之利,大局又为之一变。”

【示例】茅盾《虹》:“上海人所崇拜的就是利,而且是不用自己费力的渔翁之利。”

【第7句】:盲翁扪钥[máng wēng mén yào]

【解释】比喻只凭片面了解或局部经验就对事物妄加判断。亦作“盲翁扪籥”。

【出处】宋·苏轼《日喻》:“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锺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钥以为日也。日之与锺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第8句】:海翁失鸥[hǎi wēng shī ōu]

【解释】翁:老人。在海边居住的那个老翁没有捉取到海鸥。比喻人如果怀有私心,就会失去朋友的信任和情谊。

【出处】《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

【第9句】:渔翁得利[yú wēng dé lì]

【解释】渔翁:比喻第三者。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处】《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蘁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示例】郭沫若《屈原》第五幕:“后来他又骂他愚弄国王,愚弄南后,想离间齐国和楚国的邦交,好让秦国来渔翁得利。”

【第10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解释】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

【示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留给我们的启示意义深刻。

【第11句】:骚翁墨客[sāo wēng mò kè]

【解释】指诗人、作家等风雅的文人。同“骚人墨客”。

【出处】元·刘壎《隐居通议·诗歌一》:“元和至今,骚翁墨客,代不乏人。”

【第12句】:盲翁扪籥[máng wēng mén yuè]

【解释】比喻只凭片面了解或局部经验就对事物妄加判断。

【出处】宋·苏轼《日喻》:“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槃。’扣槃而得其声。他日闻锺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与锺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示例】盲翁扪籥但取似,叶公好龙固为名。 ——清·赵翼《岣嵝碑歌》

【第13句】:塞翁失马[sài wēng shī mǎ]

【解释】塞:边界险要之处;翁:老头。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出处】《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示例】处士有志未遂,甚为可惜,然“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回

【第14句】:醉翁之意不在酒[zuì wēng zhī yì bù zài jiǔ]

【解释】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出处】宋·欧阳修《醉瓮亭记》:“醉瓮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示例】松坡果乐此不倦,我也可高枕无忧,但恐醉翁之意不在酒,只借此过渡,瞒人耳目呢。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五二回

【第15句】:塞翁失马,安知非福[sài wēng shī mǎ,ān zhī fēi fú]

【解释】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同“塞翁失马”。

【出处】《镜花缘》第七回:“处士有志未遂,甚为可惜,然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示例】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 ——鲁迅《呐喊·阿Q正传》

【第16句】:塞翁之马[sài wēng zhī mǎ]

【解释】塞马。比喻得失无常,祸福相倚。

【出处】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序一:“嗟乎嗟乎!廿年幻梦,如此收场;万里故乡,罔知所适。若论祸福,塞翁之马难知;语到死生,庄子之龟未卜。叹浮生其若梦,为欢几何?抚结局以如斯,前尘已矣。”

【第17句】:鹬蚌持争,渔翁得利[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解释】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处】《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蘁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