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足道哉是什么意思(何足道哉意思出处)

1937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何足道哉是什么意思(何足道哉意思出处)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六十回,发生在法正出使荆州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法正和刘备。原文如下:

玄德拆封视之。书曰:“族弟刘璋,再拜致书于玄德宗兄将军麾下:久伏电天,蜀道崎岖,未及赍贡,甚切惶愧。璋闻吉凶相救,患难相扶,朋友尚然,况宗族乎?今张鲁在北,旦夕兴兵,侵犯璋界,甚不自安。专人谨奉尺书,上乞钧听。倘念同宗之情,全手足之义,即日兴师剿灭狂寇,永为唇齿,自有重酬。书不尽言,耑候车骑。”玄德看毕大喜,设宴相待法正。酒过数巡,玄德屏退左右,密谓正曰:“久仰孝直英名,张别驾多谈盛德。今获听教,甚慰平生。”

法正谢曰:“蜀中小吏,何足道哉!盖闻马逢伯乐而嘶,人遇知己而死。张别驾昔日之言,将军复有意乎?”玄德曰:“备一身寄客,未尝不伤感而叹息。尝思鹪鹩尚存一枝,狡兔犹藏三窟,何况人乎?蜀中丰余之地,非不欲取;奈刘季玉系备同宗,不忍相图。”法正曰:“益州天府之国,非治乱之主,不可居也,今刘季玉不能用贤,此业不久必属他人。今日自付与将军,不可错失。岂不闻逐兔先得之语乎?将军欲取,某当效死。”玄德拱手谢曰:“尚容商议。”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张松极力怂恿刘璋邀请刘备入蜀。刘璋不顾黄权、王累等人的反对,同意了张松的意见,派遣法正带着自己的亲笔信来到荆州邀请刘备。法正与刘备见面后,再度向刘备提出夺取益州之事。不过,刘备并没有表态,而是让诸葛亮将法正送到馆舍休息,自己又与庞统进行商议。庞统极力主张夺取益州,劝刘备火速行动。最终,刘备采纳了泮宫他能够的建议,率部进入益州。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法正口中的“何足道哉”, 意为不值一提,带有轻蔑之意。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语·杜牡之》中的“意在言外,而幽怨之情自见,不待明言之也,诗贵夫如此。若使人一览而意尽,亦何足道哉。”

小说中描述的刘璋邀请刘备进入益州的故事情节,是历史的真实,但过程却有着很大的差异。按照小说的描述,张松出使许昌遭曹操羞辱,在返回益州时途径荆州。诸葛亮巧妙布置,令张松有了投靠刘备之心。之后,张松献出西川地图,极力鼓动刘备夺取益州。但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张松受辱后,并未到过荆州,直接回到了益州。

据《三国志·刘二牧传》载:“璋闻曹公征荆州,已定汉中,遣河内阴溥致敬于曹公。加璋振威将军,兄瑁平寇将军……璋复遣别驾从事蜀郡张肃送叟兵三百人并杂御物于曹公,曹公拜肃为广汉太守。璋复遣别驾张松诣曹公,曹公时已定荆州,走先主,不复存录松,松以此怨。会曹公军不利于赤壁,兼以疫死。松还,疵毁曹公,劝璋自绝。”

从这段记载来看,张松出使的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期间。当时曹操占据了荆州大部地区,刘备逃往夏口。因此,张松与曹操见面的地方是在曹操占据下的荆州州治襄阳,而并非小说中所言的许昌。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张松也不可能在收入后穿越曹军的重重防线来到夏口与刘备见面。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法正与刘备见面,倒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原因与张松有着密切的关系。据《三国志·法正传》载:“。益州别驾张松与正相善,忖璋不足与有为,常窃叹息。松于荆州见曹公还,劝璋绝曹公而自结先主。璋曰:'谁可使者?’松乃举正,正辞让,不得已而往。”

正是由于法正与张松一样对刘璋不满,张松才会力荐法正前往荆州邀请刘备,目的是想让法正与刘备密谋夺取益州。而法正也完满地完成了使命,并从此投靠了刘备。益州之战结束后,法正被委以蜀郡太守的重任,“外统都畿,内为谋主”。刘备自封汉中王后,法正又被任命为尚书令,在刘备集团中位高权重。

不过,不是每个人都像法正那样飞黄腾达。在法正出使荆州的队伍当中就有这么一位。他与张松、法正一样,都是最早投靠刘备的原刘璋部下,为刘备集团的发展立下过功劳,但结局却非常悲惨。这个人,名叫孟达。与法正一样,孟达也来自汉末的三辅地区,与法正关系密切,后来在刘璋手下任职。《三国志·法正传》称:“(刘璋)遣法正将四千人迎先主,前后赂遗以巨亿计。”《三国志·刘封传》载:“初,刘璋遣扶风孟达副法正,各将兵二千人,使迎先主,先主因令达并领其众,留屯江陵。”可见孟达是法正的副手,是这支四千人队伍的副将。与法正不同的是,法正岁刘备一起进入了益州,而孟达则留在了荆州的江陵,从此成为刘备集团的一员。

也法正在刘备集团运筹帷幄不同,孟达的特长是冲锋陷阵。《三国志·刘封传》载:“蜀平后,以达为宜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命达从秭归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为达兵所害,达将进攻上庸。”不过,孟达此后的境遇却出人意料。刘备突然派义子刘封夺走了孟达的指挥权。刘封多次羞辱孟达,令孟达萌生反意。最终,孟达背叛刘备投靠了曹魏,成为刘备集团中为数不多的叛将。更为悲惨的是,后来孟达又打算背叛曹魏重返蜀汉,却因犹豫不决而被司马懿歼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