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蝉打一成语 古诗中,经常会用到的一些意象之蝉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两只蝉打一成语 古诗中,经常会用到的一些意象之蝉

提示:点击上方"北广人物"↑免费订阅本刊

和梅花一样,蝉也是古代诗歌当中,一种经常使用的意象。

蝉,也叫知了。是一种幼虫生活在土里,成虫生活在树上的昆虫,

蝉有2000余种,成虫的身体长度大多在2至5厘米之间,有两对薄且透明、左右形状基本相同的膜翅,翅上有明显的翅脉。它的头部宽而短,两只复眼一左一右,长在头顶的两侧,据说它的视力是相当好的。它的嘴,也称口器,跟针头很像,尖而细,中空,还很硬,当它饥渴时,就会把嘴插进树干里,吮吸树干里的汁液。它还有一个十分坚硬的背壳。胸部可分为前胸、中胸和后胸,前、中胸都较长,后胸较短。胸上长有三对足,特别是长在前胸上的足,力量很大,具有很强的挖掘能力;腹部呈锥形,一共有10个节,雄蝉的第1、2腹节上,各有一个小圆片,昆虫学家,管这叫音盖,音盖下有一层薄膜,音盖和薄膜之间,是有空隙的,蝉鸣声就是从这里发出的,因为那两个小圆片都能快速地开合(据说一秒钟能开合一万次),它在开合时,会产生振动两只蝉打一成语,薄膜受到振动,就会持续不断地发出尖锐的声响。雌蝉没有音盖,所以都是哑吧蝉。另外,雌蝉的第10腹节也跟雄蝉的不同,雄蝉的只管排泄,而雌蝉的则还负责排卵,卵在排出前,也都储藏在它的第10腹节内,故雌蝉的第10腹节相对于雄蝉的,要大一些。

雄蝉为什么要不停地叫,因为它的叫声,在雌蝉听来,就像一首美妙的乐曲,雌蝉在听到雄蝉的叫声后,就会来找它交配。

可是呢,雄蝉在交配完后,很快就会死去;雌蝉则会多活个三五天。它在这三五天里,会用自己像剑一样的产卵管,在树枝上(基本上都是在比较干的细技上)刺出一排小孔(三四十个),然后把卵产在小孔里(刺一个孔,产一次卵,每个孔里大约会有10颗卵)。产完卵,它的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

大约两周以后,蝉的幼虫就会从卵里孵化出来。关于蝉的孵化,《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是这样描述的,它刚孵化出来的时候,“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身体下面有一条鳍状物。这种鳍状物,有些运动能力,能够帮助它移到树枝的表面——这对于小小的幼虫来说,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鱼形的幼虫爬到孔外,立刻就会脱去一层皮。脱下的皮,很快就会变成一条线,幼虫就是靠着这条线附着在树枝上。

“幼虫落地之前,就在这里进行着日光浴,它偶尔会踢下腿,但大部分时间都是懒洋洋地挂在那里,随丝摇摆着。现在,它的触须已经自由了,身体也在渐渐地变硬,两只前爪儿也可以自如地开合了……”

一阵秋风吹来,蝉的幼虫纷纷掉在地上。

它一落地,就会拼尽全力,用它的两个前爪在地上刨出一个洞,然后钻进去。

以后,少则三年,多则十几年,蝉的幼虫都是生活在暗无天日的地下的,靠吸食树根里的汁液维持生命。从幼虫到成虫,它要经过五次蜕皮,其中四次都是在地下进行的,最后一次,则是它终于在某年夏初的一天,带着一身如同是甲胄一样的壳,破土而出以后,爬到树上,等到天黑以后,才开始由头到上半身,再到翅膀,再到下半身的,从那如同甲胄一样的壳里,一点点地蜕出来,这个过程,大约要持续一个小时左右。

在完成了这次蜕皮(壳)之后,它就变成成虫了。蝉成虫的寿命一般只有六七十天。

由此可见,蝉的寿命虽长,但一生却很少生活在阳光下……

古代文人很早就注意到了蝉这种昆虫,把它写入诗中,最早可追溯到《诗经》。比如:“四月秀葽(音:yāo),五月鸣蜩(音:tiáo,蜩就是蝉)”(这句的意思是:四月草长得很茂盛,五月就可以听得见蝉鸣了。本句出自《诗经·豳风·七月》),再比如:“如蜩如螗(音:táng,螗也是蝉),如沸如羹”(这句的意思是,蝉鸣就如同煮沸的水一样。本句出自《诗经·大雅·荡》)。

不过,《诗经》写蝉,基本上写的还都是它的叫声。到魏晋南北朝,文人骚客再以蝉入诗时,写的就不单纯是它的叫声了,而是对它的声、形、生活方式等,都有所涉及了,并开始赋予了它很多人格化的感情色彩。比如,范云在他的《咏早蝉》中所说的“生随春冰薄,质与秋尘轻。端绥挹霄液,飞音承露清”、陶渊明在他的《己酉岁九月九日》中所说的“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以及陆机在他的《拟明月何皎皎》所说的“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等等。

等到了唐宋时期,诗人咏蝉,就更加的普遍了。

那蝉作为一个意象,在古诗词当中,都包含了那些方面的内容呢,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五种:

一、把它看成是秋天的象征,当它是个报秋的使者。

因为蝉出生在六七月份(古人不知道蝉的幼虫其实已在土中生活了好多年了),一到秋天,便会死去,为此,古人还造了个成语,叫“蝉不知雪”。而蝉鸣又多开始于夏末秋初,是以,古人也顺理成章地将蝉与秋联系在了一起。

于是,就有了“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猿啼知谷晚,蝉咽觉山秋”、“高天澄远色,秋气入蝉声”、“残暑蝉催尽,新秋雁戴来”、“千里梦随残月断,一声蝉送早秋来”等等诗句。

二.用以衬托环境的幽静。

因为蝉都是生活在枝繁叶茂的大树上的,能听见蝉鸣的地方,也多为僻静之地。所以,故人也常通过蝉鸣来衬托环境的幽静。

这其中两只蝉打一成语,最典型的就是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惊动了栖息在树上的鸟,蝉鸣让夜晚显得更加的寂静,还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真是妙啊!以动衬静,以“蝉噪”和“鸟鸣”来写山林之幽静,他(王籍)是怎么想出来的?

再比如,唐代诗人姚合在《闲居》一诗中写道:“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也是用蝉声来衬托自己,一个失势之人的住所之冷清的。

三、起兴思乡之情。

因蝉鸣多预示着秋天将至,古人又爱“悲秋”,故当古人,特别是出门在外的游子,听到蝉鸣——蝉鸣的一大特点就是天南地北的蝉鸣都是一样的,难免会引发思乡之情,是以借“蝉鸣”来诉思乡之苦的诗人不在少数。

比如唐代诗人陆畅的《闻早蝉》:“落日早蝉急,客心闻更愁。一声来枕上,梦里故园秋”;白居易的《早蝉》:“亦如早蝉声,先入闲人耳。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朱熹的《宿山寺闻蝉作》:“树叶经夏暗,蝉声今夕闻。已惊为客意,更值夕阳薰”;卢殷的《晚蝉》 “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减昔围。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张乔的《蝉》:“先秋蝉一悲,长是客行时。曾感去年者,又鸣何处枝”,还有耿湋的《新蝉》:“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谢,能令万感生”等等。

四、借蝉鸣来抒发离愁别恨。

因为蝉的叫声都较为凄楚、哀切、悲凉,是以古人文人多借此渲染凄清的氛围。比如柳永的名篇《雨霖铃》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来开头,一下子就奠定了全词哀伤的情感基调;赵彦端的《点绛唇·憔悴天涯》以“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来收尾,视听结合,渲染的也是种淡淡的忧伤。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经历了罢官之后,更是将蝉鸣视为蝉泣,将蝉旁的露水看成是了蝉的眼泪,“鹰风凋晚叶,蝉露泣秋枝”,这都是典型的寓情于物,借物表情;白居易“人貌非前日,蝉声似去年”,也是在借蝉声抒发心中的离别之苦和对友人的思念。还有陆游的“断角斜阳触处愁,长亭搔首晚悠悠。世间最是蝉堪恨,送尽行人更送秋”,雍陶的“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王沂孙的“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亦莫不是在借蝉鸣来写离愁别恨。

五、将蝉视为品性高洁的代表,用以自况。

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古人认为蝉栖于高技之上两只蝉打一成语,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是以就常爱用它来比喻自身品性的高洁和卓尔不群。所谓“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是也。

史上最著名的“咏蝉三绝”,就属于是这一类的千古佳作。

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三首号称是“三绝”的咏蝉诗吧。

第一首:虞世南的《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是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博学多才,常与太宗一起,讨论历代政治的得失。唐太宗曾赞他有“五绝”,即德行可称一绝、忠直可称一绝、博学可称一绝、文辞可称一绝,书翰也可称为一绝。还尝夸他说: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

但就算是这样,虞世南也从不以鲲鹏自居,而是用小小的蝉来自比,足见其为人情操之高尚。

第二首:骆宾王的《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唐高宗仪凤三年,武则天专权,骆宾王多次上书,讽刺武则天,结果被以贪赃的罪名下狱。这首诗就是他在狱中写的。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蝉自比,表达了自己品行高洁,却被下狱的悲伤之情,全诗情感充沛,用典自然,语意双关,可以说是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

没有人知道我像蝉一样品行高洁,谁又会为我表白我清白的内心呢?

人生,总有一个时刻是孤独的,不被人理解的。但是人总还是要有一点坚持,只要我知道我是清白的、是对的,那么,就是有再多的磨难,也无法使我屈服。

第三首:李商隐的《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是个大才,但一生沉沦下吏,且处境更是每况愈下。这首诗也是以蝉自比,表达了诗人虽身处逆境,但仍不愿放弃自己所坚守的清高的一首诗。希望大家可以仔细品读其中的妙味。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其他问题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