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诗猜成语 成语中的古诗课 | 箪食壶浆与《观刈麦》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看古诗猜成语 成语中的古诗课 | 箪食壶浆与《观刈麦》

孩子们,提及珍惜粮食,反对浪费,你们会想起哪首诗?

我猜,你们一定不约而同地想起那首打小就会背的诗——《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语言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容易就让你们明白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从而学会珍惜粮食。作者李绅也凭借《悯农》系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诗名中的“悯”字有“怜悯、同情”的意思,我将它理解为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悲悯之心。

据说,李绅后来做了大官看古诗猜成语,却失却了对百姓的体恤与悲悯。这其实是有争议的,各种版本以讹传讹,并无定论。我以为,当同僚登高望远抒发的是做官的感慨,而李绅眼里能看到烈日下辛苦劳作的农夫,笔下能写出朴素而情真的文字,想必人品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李绅交往的朋友中,也有关注农民劳作之苦的人,他就是大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是一位特别有悲悯之情的诗人。相传他每作一首诗,都会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要是老婆婆听不懂,他就进行修改,直到她能够听懂为止。

大家点赞的是白居易对创作的尊重,但我同时还看到了他对人的尊重:那个时候能读书识字者毕竟是少数,作诗、读诗、品诗似乎是文人之间进行的文字游戏,与布衣平民无关。而白居易却关注最容易被忽视的人群,力求诗作“老妪能解”,这种情怀必定让他能关心世间悲苦,将创作视角放置于更普通的群体。

今天想推荐给你们的诗,是白居易早期的作品:《观刈麦》。

记得我看《中华诗词大会·恰同学少年》第一季,当时有一道与这首诗相关的题,中南大学一位选手以为此诗写的是种麦子,因此答错而被淘汰。

那么《观刈麦》写的是什么呢?“刈”字有割的意思,所以看题目,就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麦收季节,农民割麦收麦的情景。

公元806年,34岁的白居易任陕西周至县县尉。在这里,白居易不仅写出了荡气回肠的浪漫爱情诗《长恨歌》,还写出了《观刈麦》《卖炭翁》这样反映百姓疾苦的现实主义之作。

《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农历五月,正是农忙时节。妇女带着孩子到田里给男人们送饭送水。南冈麦田里,青壮男子们正在埋头割麦,脚下热气熏蒸,背上烈日炙烤,但即使累得筋疲力尽看古诗猜成语,内心却盼着白昼长些、再长些可以多干活。

其中,“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句诗总让人读之心酸。天气如此之热,但时光却无比珍惜,因为天越热、白昼越长,越能有时间干活。这也总让我想起《卖炭翁》中相似的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身上冷得发抖,却越盼天更冷,因为越冷炭越好卖。这种不合常情的心理,是不是让你心生无限同情?

但更让人同情的在后面——一位妇人怀抱着孩子,在地里捡拾着遗漏的麦子,因为她已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能拾麦充饥。

与这位妇人相比,酷暑之下能有活干也是值得珍惜的啊。

让人感动的是,白居易并没有置身于诗外,而是把自己也放置诗中,与种田的农人进行对比。他看到农人的劳碌辛忙,开始反省自己 “不事农桑”却能“吏禄三百石”看古诗猜成语,内心不由愧疚不安,“尽日不能忘”。

文如其人。一个人的作品,往往能呈现他的情感和思想。身为士大夫阶层,白居易能站在农民立场,体恤他们的艰辛,并能为自己没有功德却享受俸禄而惭愧。这是不是反映了他悲天悯人的文人情怀呢?

《观刈麦》中有一个成语:箪食壶浆。它出自《孟子·梁惠王下》“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意思是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白居易在这首诗里引用箪食与壶浆,表示给青壮男子送饭食。

“民以食为天”,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食物被赋予崇高地位,有着特殊的内涵。

比如,社是指土神,稷是指谷神,社稷合在一起,就代表国家。

比如,咱们的传统节日,都会和食物相联。

比如,“吃”字被广泛运用,吃亏、吃力、吃香、吃罪、吃得开、大吃一惊、吃一堑长一智……

不管是成语,还是古代文人留下的经典诗词,以及和食物有关的传统文化,它们都在提醒我们,箪食壶浆,人间烟火。食物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它是值得被尊重的。

很希望你们读诗时,既能体会作者的感情,也能将这份感情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中:吃东西时要认认真真,感受食物带给我们的美好;更应恭恭敬敬,这份敬畏是对劳动者辛苦付出的感恩。

课程回顾(可点击查看)

成语中的古诗课 | 春风得意与《登科后》

成语中的古诗课 | 人面桃花和《题都城南庄》

成语中的古诗课 | 青梅竹马与《长干行》

成语中的古诗课 | 无可奈何与《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成语中的古诗课 | 崭露头角与《小池》

成语中的古诗课 | 绿树成荫和《山亭夏日》

成语中的古诗课 | 长风破浪与《行路难》

成语中的古诗课 | 雨恨云愁与《点绛唇 · 感兴》

成语中的古诗课 | 扶摇直上与《上李邕》

成语中的古诗课 | 红荷菡萏与《赠荷花》

成语中的古诗课 | 柳暗花明与《游山西村》

王淑娟

《莫愁•家庭教育》主编,从事科学家教理念传播工作20余年,开发了《儿童观变迁与古诗中的儿童形象》《激发孩子的内在力量》《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等理论和实践兼具的育儿课件,在江苏省妇联 “在你身边”云平台开辟了“王主编说”栏目。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其他问题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