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汉字特点的字谜 感受汉字的魅力——汉字教育与中华文化的传承
[关注置顶][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观点摘要——
中华文化长河源远流长、浩浩汤汤,汉字是河中的浪、水中的波,是长河上悠扬的船夫曲、高扬的云中帆。汉字是国家的根、民族的魂,字字相连、句句相扣,筑起中华文化的共同体。人民是语言文字的主人,汉字如阵,华语如鼓,中华文化前行的方队一路尘土飞扬,正书写新的史记。(——《感受汉字的魅力——汉字,中华文明的基石》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汉字教育是继承中华文化的根本及传播中华文化的基础。汉字已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珍视的文化资源,成为现代世界各民族进一步增进文化认同、加强交流合作、谋求共同发展的枢纽。汉字教育必须遵循汉字形成的规律。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也是教育的基石。探索汉字教育的方法,挖掘汉字的文化内涵,是汉字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任翔《汉字教育与中华文化的传承》(文章附后)
感受汉字的魅力
——汉字,中华文明的基石
作者|佚名
凤凰生活V刊
汉字是中国故事的目录。
中国是汉字的故乡,有多少个汉字就有多少个故事。浏览词典、泛舟辞海、徜徉碑林,千姿百态和意趣横生的汉字让你沉迷其中。万物皆入字,一字一幅画,世界上能将日月星辰、风霜雨雪、山林川流、人物鸟兽、天时地理、农技工具、纲常伦理形象成字的,唯有我泱泱中国;因为字形的特立独行和仪态万千,而使书写方法成为书法理论的,唯有我谦谦中国。字有繁简神采、开合气势,由篆而隶,由隶而楷,从纵向取势到横向取势,再到翩然灵动,汉字翻卷腾挪着历史的风云;音有平仄神韵、词腔曼妙,青灯寒帐,沐浴焚香,吟咏诵读,那抑扬顿挫一波三折,流变切换着时光的幻影。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到如今,帝王将相、工农仕商们创造的中国故事,尽在字串字排字堆字库之中了。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画卷。
汉字让岁月留影,我们才能捧文读字,翻阅那5000年的中华长卷,凝视盘古、女娲、伏羲、炎帝、黄帝,一直到尧、舜、禹等一尊尊丰碑;才能回放那开天辟地、化生万物,抟土造人、炼石补天,鞭草识药、移山填海,射日奔月、造字画卦,养蚕治水、钻木取火的一幕幕图景。汉字力若千钧,我们才能在品读博大精深蔚为大观的儒释道法诸子百家的经典中掂量思想之重,才能拂却殷墟、长城、颐和园、故宫、秦俑、赵州桥以及布达拉宫、高句丽王城的尘埃光影掂量文化之重,才能在领赏仰韶彩陶、良渚玉器、大足石刻、马王堆玉帛、曾侯乙编钟和莫高窟壁画时掂量历史之重。汉字的音形意韵,让我们在绕梁余音中一展纸笔恣意挥洒、在书院楼阁中潜心品读修身养性,让我们凭风远眺,看那秋水长天一色中,《山海经》、《论语》、《清明上河图》、《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排成的文化经典们帆影如阵,老庄孔孟列成的文化纤夫们背影如弓。
汉字是中国精神的凝练。
中国人从孩提时代就开始捉笔写字,练习的是书法,打造的却是性格与魂魄。汉字的间架结构紧而不拘,繁而不赘,宽而不松,方正圆润,启承呼应,勾连之间敛气凝神聚魂。横平竖直的浑厚刚劲,蚕头燕尾的生动潇洒,有包裹四海之气象、驰骋古今之豪迈。黑白相对、虚实相衬、动静相宜、庄谐相映,饱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那端庄、厚重与质朴,那灵秀、洒脱与率性,铸成独特的东方思维和中国性格。文字的坚挺反映出文明的刚强,端庄方正的汉字在风霜雨雪中形不销、神不散,浴火淬打,百炼成钢,走出中华文明顽强坚韧的特质和葳蕤芳菲的仪态。强大的汉字系统和丰富的汉语表意,构成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语言基于文字,音可以不同,但意一定相通,多彩的方言因统一的语意而和谐共处,不致因歧义而分裂。相同的语言文字把相同的人群凝聚在一起,相通的语言文字把不同的人们团结在一起。汉字尚在,心就不分,一方汉字,成为天下中华儿女的心与根。中华文明不曾断裂的内因之一,正在于这汉字的力量。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基因。
每一个汉字都是劳动的产物,是古代中国人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描摹。一部汉语词典,就是一个海量信息光盘,贮存着中华文明丰富而神秘的密码,遗传着文化精神坚固而完整的信息。正是因了汉字,我们才能解读到先祖的生存环境和生命形态,才能探析中华文明的内核。正是有了汉字的聚合力、传承力,中华民族才对外有战斗力、对内有凝聚力,迸发出泼辣辣的生命力。几千年来,人们用同一种语言文字书写着各自的辉煌与落寞,即使不断地改写甚至刻意篡毁前朝他国历史,也从未想到刨断自己共同的根。中国历史乃“百国之和”,千流同源、万木同根,这个“源”和“根”就是文字。汉字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还吸收了各民族所创造的文字。比方说,巴蜀文字、契丹文字等虽然没能沿用,但对汉字的形、音、义的形成提供了参考,为汉字的传播提供了空间和路桥,成为解读中华民族大家庭历史的切片。融合、继承、创造、发展,是汉字的历史,更是中华文化共同的旅程。
中华文化长河源远流长、浩浩汤汤,汉字是河中的浪、水中的波,是长河上悠扬的船夫曲、高扬的云中帆。汉字是国家的根、民族的魂,字字相连、句句相扣,筑起中华文化的共同体。人民是语言文字的主人,汉字如阵,华语如鼓,中华文化前行的方队一路尘土飞扬,正书写新的史记。
汉字教育与中华文化的传承
原创|任翔
来源|木铎语文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本。汉字是传播中华文化的基础,是加强交流合作、增进文化认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枢纽。传承中华文化,汉字是根本、是基础,汉字教育任重道远。
任翔,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
一、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
汉字自身就是一座文化宝藏。离开汉字,中华文化就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记载了殷商社会的历史和文化。从殷墟甲骨文算起,历经周、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清,直至现代,或铸刻,或书写,或印刷,或数字化体现汉字特点的字谜,无论是哪种形式,汉字始终是记录汉语而形成浩瀚中华典籍的文化符号。从甲骨文到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及草书,尽管汉字形体在不断变化,其形式有繁简之分,但汉字的内在系统始终保持稳定体现汉字特点的字谜,其构形的原理和使用的规则古今基本相通。所以,我们能通过解读甲骨文、金文、篆书等而理解古代文献。今天,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底气,就源自于这些丰厚的历史及其留存下来的文化资源。汉字作为记录文化典籍的工具,是一种了不起的载体,它使中华文化绵延不绝。
汉字是中华民族自创的文字,也是最长寿的文字。世界上有比汉字更古老的文字,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美洲的玛雅文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而今,这三种古文字已被历史的长河无情湮没体现汉字特点的字谜,唯独汉字经久不衰,成为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体系,并在信息时代依然勃发生机。世界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汉字是表意文字,它与拼音文字有性质上的不同。拼音文字属于音义统一的符号体系,这种体系与语言体系具有较多的一致性;而汉字是表意文字体系,这种体系凭借汉语语素的意义来构造自己的个体字符,属于形义统一的符号系统。”[1]也就是说,汉字是具有中华民族形式的、适合汉语书写的并兼容形、音、义一体的表意文字系统,它自身就是一种文化符号。汉字与西方拼音文字不同,中国人将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以及自身的情感体验和道德标准都蕴藏在文字里,每一个汉字都有一段传奇的故事,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部富含底蕴的文化史。
汉字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其构成的基本元素是笔画与部首,其中的点、横、竖、撇、捺、提、折、钩释放了汉字之源,传递了汉字之理,展示了汉字之美,这些构成汉字的笔画与部首,就是中华基因的密码。汉字的构造如人体一样,有外形和骨架、有思想和灵魂、有情感和神韵。汉字对于汉语的适合性强。汉字是单音节,一个一个小方块,其涵义精微,信息量大,所以有限的单音字可以组成无数的词语,比如画、图画、图画书等。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是有部件的,字形和字义之间是有关联的。细而言之,从外部形式看,汉字最明显的特点是方块形体,其笔画有条不紊地分布在一个平面的方字格里。从内部结构看,汉字构形是有规律的,形、音、义之间有特定关系。特别是古汉字,具有因义赋形、见形知义的特点。从汉字数量看,字种字量多,形体结构复杂。每个笔画与部件涉及多种排列方式,从而造成汉字数量繁丰、字形繁多的特点。从汉字发展看,汉字具有超时空性,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能识别同一个汉字,了解汉字的基本含义。
由于汉字结构及超时空性的表意功能,它使得中华民族拥有共同的文化基础,促进了中华多民族的融合发展。它对世界尤其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和文化自信的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高度重视,作为了解中华文化的入口,汉字备受瞩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悠久的汉字文明,是建立文化自信、推进文化繁荣的不竭源泉。
二、汉字教育是继承中华文化的根本
汉字构形是有规律的。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对九千多个汉字的构形规律作了深刻总结,将其归纳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称之为“六书”。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是文字的使用方式。只有了解汉字、理解汉字并能领会汉字的文化内涵,才能把握中华文化的精髓,从根本上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仓颉被尊为“造字圣人”。《淮南子》云:“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因为有了文字,“造化不能藏其密,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于是有了惊天动地的汉字。有了汉字,才有了辉煌璀璨的诗词歌赋,才有了汪洋恣肆的书法艺术,才有了记载历代变迁的百家史册,数千年文明得以薪火相传。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的汉字,自造字之初便负载着我们祖先的生活理念、道德情感及美学追求,体现了我们祖先伟大的创造力。
最初的汉字——甲骨文是一幅完整的图画,经过了不断的发展而成为一个独立的方块字,有独特的形体结构,有相对固定的读音和意义。《汉书·艺文志》称:“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六书”是传统汉字教育的内容,具有厚重的文化意蕴。
首先,是指事文字,即所谓“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每一个汉字都是从人的所见、所闻、所触、所嗅、所尝出发,一笔一画都赋予汉字以深刻的内涵,反映了我们的祖先认识事物的特点。《春秋元命苞》载,仓颉造字“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说明汉字主要是通过观物取象,依类象形,以字形折射字义。例如,甲骨文的“
”字,是一个人直立的侧面形象,双手下垂似乎在运力提举,从字形看,能清晰地分辨人和动物的差异。《说文解字》云:“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像臂胫之形。”许慎认为,人是天地之间最高贵的动物。[2]
“人”这个字为什么要这样造?因为“人”之形态,别于禽兽,人不必以手足并用爬行,故作侧立形。这里的“人”作侧立形,亦如同伸手劳作之形。进一步从“人”的性别看,男人的“
”,女人的“”,根据男女在劳动时的形态加以区分。古代女人多数在家劳作,如纺织、洗衣等,常呈现坐的姿势,所以“女”字为屈膝形。可知我们的祖先已经认识到“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能够劳动,所以“人”的造字,取区别于动物的特征,这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思想。《礼记》云:“人者,天地之心也”。人处在万物的中心,一言一行都影响着整个世界,这正是中华文化人本精神的体现。
其次,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构成的会意字,其每一个部件都有意义,各部件构成的总和就是这个字的文化含义。如“休”字的甲骨文“
”,左边为人,右边为木。《说文解字》云:“休,息止也,从人依木。”“休”的本义就是休息,它是古人根据祖先劳作间歇,在树下休息造出来的字。“休”字的创造,也体现了人类与树木的密切关系。紧张的劳作之余,在树下休息,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因此,“休”又可引申为“美好”、“高兴”。会意字无论是以形会意还是以义会意,皆充满乐趣。
再次,是汉字队伍里最庞大的形声字,一半形旁,表示字的意义范畴,一半声旁,表示字的读音。如形声字“谦”,小篆为“
”,从言,兼声,本义是谦虚、谦逊之意,教我们内心要恭顺谨慎。《说文解字》云:“谦,敬也。”《尚书》云:“满招损,谦受益”。《易经》里有六十四卦,其中唯独谦卦六爻皆吉。一个人能够谦虚礼让,人生才会顺利。如果心生自满、自傲,则非但无法进步,还会带来灾祸。《周易》释义:“谦,德之柄也。”这里的“柄”指刀把,意谓一把刀再锋利,没有刀把就无法派上用场。一个人再有才华,不懂得谦虚,如同一把没有刀把的锋利的刀,是难以发挥大勇的。谦虚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再有,汉字的读音亦传递出丰富的文化信息。如“鱼”字,在“鱼”的音义关系中,不但蕴涵着我们的祖先对富裕生活的企盼,也透示出他们对子孙繁衍不绝的祈求。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从狩猎、采集时代开始,“鱼”就为我们的祖先所看重,这是因为“鱼”与“余”谐音,以“鱼”寓示生活的丰裕,比如,年年有“鱼”(余)。
此外,汉字还有奇妙的文化蕴含,可借独体字推测字形,借合体字联想字义。比如,从“士”“心”两个字的来源,可推知“志”字的字形与字义。《诗序》云:“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从而体味汉字文化的深邃与广博。再如讲解日、月、山、水、田、土等字,这些汉字形体与自然界中的实物颇为相似,溯源比照,在揭示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知道汉字一笔一画的由来。它不是汉字和文化的简单叠加,而是帮助我们通过了解、理解汉字,从而了解、理解汉语,进而了解、理解中华文化。汉字教育表面上是识字、写字教育,实质上是一种语言教育,一种文化教育,一种民族情怀和民族精神的教育。继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汉字教育是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三、汉字教育是传播中华文化的基础
我国有56个民族,有诸多方言区,汉语内部不同方言间的语音、语法差异明显,但汉民族文化始终拥有强大的凝聚力,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究其原因,这主要应归功于汉字。“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大都也采用汉字作为共同的书面语记录符号,这种字缘使各民族间情感得以认同,文化得以沟通,政令得以畅行,所以中国在不断更换的朝代中各民族的和谐相处是主流形态。可以说,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方面,汉字居功甚伟。”[3]
汉字从原始的图画文字,到创造出一套有体系的文字,一脉相传到现代,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汉字就没有全国统一的文化,也就不可能有中国这一伟大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变化,汉语也在不断发展,而记录它们的汉字却基本稳定,长期承载着汉语的不同变体,以至形成与口语脱节的共同书面语。汉字汉语自身具有规律性和包容性,可以把言语不同、风俗不同、血统不同的中华多民族的语言文化、制度文化等联结在一起,形成大一统的中华大家庭,使南腔北调的中国依然可以通过文字进行交流。汉字是中华民族最厚重的文化基石,承载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诉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之最强劲的纽带。无论时代怎样变迁,汉语如何发展,学习记录汉语的汉字却始终坚定,在交流与传播中最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语。
“在世界上百多种文字中,汉字对人类文明起了促进作用,在历史上是无与伦比的。”[4]在中古时代,朝鲜、日本、越南都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都曾以中国的汉字作为标准文字,用以著书作文,因而形成了“汉字文化圈”,如日本不但采用汉字而且也重视书法。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进一步提升了汉语的国际影响力。汉字不仅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同时也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留下了重要的文化印记。汉字是联合国的六大工作文字之一,现全世界已有三千多所大学开设了中文课程,孔子学院遍及五大洲,世界各国学习汉语的人数不断攀升。汉字历经千年,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伟大的创造力与巨大的影响力。国内的“国学热”与国际上的“中华文化热”交相辉映,为中华文化交流与传播奠定了重要基础。
四、汉字教育必须遵循汉字形成的规律
汉字形成是有规律的,作为一种表意文字,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是语文教育的基石。探索汉字教育的方法,深入挖掘汉字的文化内涵,是当前汉字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
信息化的到来,深刻影响着汉字教育。现在不少人已没有耐心再去一笔一画地书写汉字,曾经在古人眼中形神兼备的汉字,在现代人眼中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化作了电脑键盘上的排列组合。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青少年敲击键盘的速度越来越快,书写的水平却在退化,甚至对一些人来说,用笔书写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尤其是一些教师与家长由于缺乏汉字教育理念,不规范、不科学、违背汉字教育教学规律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简单追求识字量和识字速度,将汉字教育仅看作学习语文的一种工具,汉字教育评价也只要求学生会读会写,对汉字的文化知识测评则基本缺失。导致学生对这些珠圆玉润、栩栩如生的汉字未能产生亲近感。更为严峻的是,教学中随意拆解汉字、解读汉字。比如讲“美”字,将其分解成“ˇ、王、大”三个部件,解读为“王大姐头上戴了两朵花美极了”。事实上“美”是会意字,《说文解字》云:“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义。”从“美”字的构成,我们不但可了解食在祖先生活中的作用,“羊”在其心目中的地位,还可窥见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又如“碧”字,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从石从珀,石表义,珀表义兼表声,从字形看,该字像琥珀般的玉石,即青玉,故引申义为青绿色。此解释,可帮助学生同时做到会读字音、会写字形、会用字义。但有些教师为了学生形象记忆,异想天开地将“碧”字解读为:王大娘,白大娘,坐在石上拉家常。这种用牵强附会的顺口溜解释汉字,全然不顾汉字形、音、义之间的关系,在当前小学汉字教学中还比较突出。这致使流传了三千余年的中华汉字失去了原有的光华,变成了与字母和数字一样的应用工具。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汉字学理知识,未能较好地掌握汉字构形规律。
汉字教育事关中华文化的传承。“现代的汉字教育应把重点放在汉字的文化解构和职能应用方面,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掌握汉字之用的同时,感受汉字之美,了解汉字之源,明白汉字之理。只有这样,才能突破汉字工具的局限,真正把汉字当作符号来应用,当作文化来传承,汉字教育才会内涵丰富而生机盎然。”[5]
首先,了解汉字构形规律。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读、理解、书写和应用汉字,根据汉字形体的表达功能,科学拆分汉字,使学生理解汉字的形体与音义的关系以及用法。例如“忠”字,据《说文解字》知,“忠”的本义指忠诚无私、尽心竭力。在金文中,“
”字上边为“中”,表示字音,下边为“心”,表示字义。小篆“
”从“中”从“心”,本义为“敬”。古人把不懈于心地做事叫作“敬”,也即做任何事情都要倾注全部心力,故忠字从“心”。又因为“中”字有不偏不倚的意思,“忠”又代表正直之德,故从“中”声。从造字可见“忠”是存心居中,正直刚毅,一个人做事情能够做到尽心尽责就是“忠”的表现。当然不是所有的汉字都是可以拆分的,有些汉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形体已发生了改变。还有一些特殊字也是不能拆分的,比如“伞”字,字形整体像伞形,已能较好地表示“伞”字的形音义。
其次,树立汉字字群意识。在个体字符的积累达到一定的数量后,可凭借其构形系统,利用字与字的关系加强联想,建立形符、音符、义符间的关系。例如儿童在学习了请、晴、清、精、情等字后,“青”与这些字的关系便会明朗。有了对汉字表意功能的理解,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很容易进行字理归纳。汉字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系统关联、类聚群分的字群意识,按照形符、声符、义符对常用汉字归类识记,以逐步掌握科学的识字方法。
再次,熟练掌握汉字基本字。汉字基本字构形简单、复现率高、便于识记;字音清晰、朗朗上口、便于认读;字义丰富、词性全面、应用广泛。根据汉字的形成规律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儿童开始学习汉字可由易到难、由简及繁、由浅入深地进行,为其树立汉字的文化意识,进一步学习汉字奠定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6](以下简称“课标”)附录编排了300个基本字以及3500个常用词,为汉字学习提供了重要的凭据。尤其是300基本字中的118个独体字,教学中可融合媒体技术,对这些独体字尤其是象形字进行可视化处理,采用讲故事的动画形式进行溯源比照,激发儿童学习汉字的兴趣,使其了解汉字的结构、汉字的类型及其文化内涵。
另外,充分发挥汉字汉语音韵特点。采用韵语识字、随文识字、集中识字等方法,对各学段的汉字教育有序编排,系统学习。课标对各学段的识字、写字量提出了具体目标,并附上字表,为汉字教育提供重要依据。有关韵语识字及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传统汉字教育可给我们以启迪。传统汉字教育有专门教材,这些教材充分发挥汉字汉语音韵的特点,采用三言、四言或七言成句。声音和谐,朗朗上口,听者悦耳;内容或连类而及,或同类相比,或义反相衬,容易联想,便于朗读和记诵。融知识教育、趣味教育、思想教育于一体,使儿童边识字,边学习文化知识,边学习做人的基本道理。历史上影响巨大的识字教材《千字文》、《百家姓》及《三字经》,就以此编写与教学。南北朝的《千字文》,每句四字、简洁整齐,声律考究、合辙押韵,内容浅显、贴近生活。诞生于宋代的《百家姓》与《三字经》,其中《三字经》收录1122个汉字(包括重复的汉字),三言一句、韵语呈现,句法多变、内容多彩,被后人称为“小型百科全书”。如教儿童“一、十、百、千、万”这些字,编写了意境隽永的语段:“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这里的“三才”指天、地、人,“三光”指日光、月光、星光,蕴含了中国文化独特的天人合一、人与宇宙万物和谐的智慧。又如“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等文质兼美的语段,对儿童启蒙教育颇有价值。通过学习,让儿童了解汉字的形体美、音韵美和意蕴美。再如,1901年出版的《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吸收了“三、百、千”的经验,又在此基础上创新,依照汉字构形规律,以类相聚,选字3291个,插图762幅,所收汉字包括天文地理、自然现象、日常生活、动物植物及语言文字等。该书将识字教育与知识教育、人文教育有机融合,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通过溯源方式教授字形和字义,阐释文字承载的文化含义;通过汉字教育,使儿童从认知汉字走向认知自身、认知自然和认知宇宙,从而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其亲近汉字、敬畏汉字,热爱中华文化。传统汉字教育的优秀经验,是今天开展汉字教育的重要凭借。
汉字教育过程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过程。必须融于日常生活中,在“日用而不觉”的情况下薪火相传、推陈出新,达到学以致用、学以致道。用汉字的文化内涵启迪学生,让其懂得汉字的一笔一画皆有意味。“中国人的这支笔,开始于一画,界破了空虚,留下了笔迹,既流出了人心之美,也流出了万象之美。”[7]以此引导他们发掘汉字的独特价值与魅力,使古老的汉字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因此,转变汉字教学理念,将汉字教学上升为汉字教育,将汉字教育视为文化教育,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意义重大。
(本文原载2018年第10期《教育研究》。系北京市2017年度教育科学规划优先关注项目“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传播的方法与途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宁.汉字教学的原理与各类教学方法的科学运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2(10).
[2]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365.
[3]黄德宽.略论汉字发展史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文字学报,2015(6).
[4]李敏生.安子介论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J].汉字文 化,1996(1).
[5]李运富.汉字教育的泛文化意识[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16(1).
[6]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7]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101.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其他问题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